01 洞察金句的特征
研究一样事物,一般分为三步:先大量占有样本,然后洞察规律,最后跟进仿写。
先说一下我的样本来源:写稿的素材积累、读书看报的摘抄、广告文案的收集,以及为准备这次写作去网上找的一些名言警句集锦。
从这些数以千计的样本中,我发现了金句的四个特点:
第一,话语要少。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失败是成功之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据统计,80%以上的金句都不超过25个字。
真理一定是个瘦子。废话多,不仅是语言的无力,更是思想的无趣。语言之美贵在精要,纵观流传的金句,往往都是精炼的短句。
金句,不仅要好听、好记,关键还要能复述、再传播。动不动就是长篇大论,就算你记得住,但你的听众对象记不住,没有二次传播,金句的生命也就戛然而止。
第二,余地要小。梁漱溟先生讲过,“哲学家一定是极端的!什么是哲学的道理?就是偏见!”经典的语言,往往是刚性论断、不留余地。
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嘴上说喜欢“客观全面”,但身子往往偏爱“绝对一切”。号称“美国孔子”的爱默生就深谙此道:
一个人做什么,他就有什么。
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不然就等于零。
所有的伟人,都是从艰苦中脱颖而出的。
看看,是不是很极端。苏格拉底说,“不经反思的生活不值得一过。”大卫李嘉图说,“一切优势的本质都是比较优势。”鲁迅先生讲,“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毛主席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古今中外,道理一样。
金句,要的是斩钉截铁,不是拖泥带水;是敢下定论,不是瞻前顾后。所以,为什么“一切、第一、所有、最、只有、任何”会成为金句的高频词,道理不言自明。
第三,形式要巧。前面已讲,金句的关键是要能“二次传播”,精巧的形式可以降低传播成本,让金句短时间内一飞冲天。常用形式大致有三:
一是对仗。这是金句的基本盘,古往今来的名言佳句大多是骈偶对仗的,因为这符合中国人的文字习惯。比如,老子的“大器晚成、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淮南子》的“善游者溺,善骑者堕”,韩愈《原道》的“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二是对比。对比在金句中很有市场,《道德经》动不动就是一大串对比: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
现代诗人也爱这一口,臧克家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人北岛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两者可谓异曲同工。
商业文案对此也是情有独钟,不少广告金句就是“对比”的产物。比如,利郎商务男装的“简约不简单”,凯迪拉克的“从不预测未来,我们创造未来”,台湾大众银行的“不平凡的平凡大众”。当然,还有斯坦利酒具那句率性潇洒的“一杯敬过去,一杯敬过不去”。
三是双关。双关一般分为两种:谐音双关与语义双关。谐音双关也就是坊间戏称的“谐音梗”。谐音可以是烂梗,也能出佳句,“道是无晴却有晴”“我失骄杨君失柳”,不都很高级吗?广告文案里也有好的“谐音梗”,比如,号称台湾“支付宝”——台湾Pay的那句“台湾Pay,跟台湾人最Pay”,以及仲景药业的“药材好,药才好”。
再说说“语义双关”,全家便利店的广告语“全家就是你家”,让人充满暖意;浙江大学招生宣传片的一句“你是一个新生,也将是一次新生”,两个“新生”堪称巧妙;南山人寿保险的“好险,有南山”,让一个“险”字有了“惊险”与“保险”两种解读,都十分巧妙。
第四,味道要嚼。金句的妙处,不是闻出来的,是嚼出来的。金句之“金”关键在于思想含量,它要慢慢品、细细嚼,时间越久、回味越甘。
好的金句,一定是有思想味、哲学味的。就像叶芝对教育的定义“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马基雅维利则是这样阐释历史的意义:“谁渴望预见未来,就必须征询过去”。培根曾这样诠释怀疑精神:“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以肯定结束。”
以上三句话能成为金句,就在于它们有味道、有嚼劲。很多道理,大家都知道,但别人能用一句话解释得清清楚楚,这就是金句的意义与魅力。
比如,我们都明白一个道理,人生是不完美的,也正是这些不完美的东西,一直帮助我们成长。美国诗人莱昂纳德·科恩直接浓缩为一句话: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是不是把一个都明白的道理,讲出了不一样的味道?
再说一个简单的道理:坚持就是胜利。新百伦当年拍过两个广告片,一句是“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另一句是“不用刻意等天亮,跑下去,天自己会亮。”这两句话的本义都是坚持,但把老道理讲出了新味道。
02 打造金句的工具
找到金句特征,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要寻找打造金句的工具。
打造金句的关键就四个字:重复、对比。这两者大家应该不陌生,一把来自重复锤,一把来自辩证锤。道理都是相通的,一旦能用好重复与对比,至少可以写出80%以上的金句。
根据“重复+对比”这个公式,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种句式:
第一种:AA型。这个句式的特点是简单直接,它有并且仅有一组关键词,把“话语要少”这个特点用到了极致。
举一个例子,“相信相信的力量”。这就是一个典型AA型金句,一句话仅7个字,还有2个字是重复的。“相信”虽然出现两次,但词义却迥然不同,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形容词,典型的言简意赅、辞约旨丰。
跟“相信相信的力量”类似的还有很多,比如前些年马老师经常讲的“未来已来”。这句话走得更为极端,直接把重复词压缩为一个字“来”。后来看到一篇文章,在“未来已来”这句后面,又增加了四个字:唯变不变,这个仿写很是巧妙。
我们讲的是公文,但我还想举一个流行歌词的例子。薛凯琪有首歌叫《苏州河》,方大同作曲、林若宁填词,歌很好听,但里面有句歌词用在这里举例十分恰当:“爱只是爱,伟大的爱情到头来也只是爱。”
爱是什么?这是一个永恒话题。“爱只是爱”这句话,是我目前最喜欢的一个答案。它让爱重归原点,爱没有那么复杂,它从哪里出发,就会回到哪里,爱得越伟大,就越简单、越纯粹。
第二种:AB型。这一句式,有A和B两个关键词,最常见的句型就是:A就是B,或者A不是B。简而言之,就是要么果断地肯定,要么大胆地否定。所以,AB型金句,跟七把锤子中的“绝对锤”最般配。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讲道:对历史的最好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这就是一个把“历史”作为重复词的AB型金句,并且使用了绝对词“最”。
2021年7月2日,贵州省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时任省委主要负责人在讲话结尾中有这么一句话:对历史最好的致敬,是书写新的历史;对未来最好的把握,是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近期,浙江日报有一篇评论文章,题目是:最好的“无障碍设施”是人。这个题目本身就是一句AB型金句。无障碍环境建设不仅是让盲道直一点、桌面矮一点、字体大一点、坡度缓一点,更关键是多一点换位思考,在城市建设上与特殊群体取得情感共鸣。
以上三个例子,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用的绝对词都是“最”,这不是巧合,AB型与“最”字最合拍。比如,狄更斯《双城记》开篇即道:“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也说:“预测未来的最好方式,就是去创造它。”华杉也经常讲“最快的进步是不退步,最高的效率是不返工”。是他们都想到一起去了吗?不是,是规律使然。
第三种:ABBA型。这一句式有两组关键词,并且以“照镜子”的形式来呈现,也叫“回环”型。它的特点在于对比,形式在于重复,有律动、有味道。
比如,“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其中“江山”是A,“人民”是B,这就是一个典型的ABBA句式。
当然,最擅长ABBA句式的还要属道家与禅宗,你看庄子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还有佛家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大回环之中,有大道理啊。
类似还有尼采的名句:“当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还有木心的“岁月不饶人,我也未曾饶过岁月。”以及物理学家帕斯卡的“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帕斯卡这句话后来被刘慈欣拿去用在了《三体》里,并且作了微调:“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以上都是ABBA中的肯定句式,否定句式照样可用。比如,高中政治第一课就有马克思的名言:“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讲的“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这两句话都是“前否后肯”的句式,但本质是一样的。
第四种:ABC型。这一句式共有三个关键词,其中A负责重复,B与C负责对比,形成反差冲突。比如,有这样一个金句:“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一个人”与“一群人”就是重复词“A”,“走得快”与“走得远”作为“B”与“C”形成对比反差、释放哲理味道。
ABC句式有一个关键句型,就是“A不是B,而是C”,有时候A重复出现,有时也可不重复。
比如,德鲁克的“战略不是研究我们未来做什么,而是研究我们今天做什么才有未来”,林徽因的“真正的平静不在于远离车马的喧嚣,而在于内心修篱种菊”,104人力银行的广告语“值得尊敬的不是你做什么,而是把什么做到值得尊敬”,全部都是ABC的经典句型。
文章末尾,作个小结。本文的第一部分是心法,总结归纳了金句的四大特征:话语要少、余地要小、形式要巧、味道要嚼(这四句话都押ao韵,朗朗上口,建议记住);第二部分是技法,提出了“重复+对比”这把金句利器,分享了AA、AB、ABBA、ABC四大句型,这四个句型还可以相互组合,变换出更多句型。
当然,一切工具都是辅助,再好的工具也无法覆盖所有。金句的本质是思想与观点,“味道”是第一位的,否则都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