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文章既是提高工作效率、做好机关工作的需要,也是机关干部的“立足之本”“履职之基”“成长之要”。要想写出好文章,机关干部至少应从以下5个方面努力: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乐于写作
要干好一件事,首要的前提就是热爱它。文字写作同样如此,唯有热爱,才会舍得投入、永葆激情。
首先,它是履职尽责的基本功。毛主席有一句精辟的论断:“干革命不仅靠枪杆子,还要靠笔杆子”。小平同志也曾说:“实现领导最广泛的方法是用笔杆子”“不懂得用笔杆子、不会拿笔杆子,这个领导就是很有缺陷的”。对于机关干部来说,手中的笔杆能为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效的力量。
其次,它是提高能力的好方法。写作不是单纯的文字技巧,更不是所谓的“假大空”,而是包含思维、认知、表达、组织、实践等综合能力的体现。对机关干部而言,写作的过程更是了解上情、熟悉下情,抓好结合融合的过程,是站在全局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边工作边学习、边学习边提高的过程。可以说,写作既是思维学科,通过谋篇部局的思考,提高缜密的思维能力;也是实践学科,通过工作调研、资料收集、形成文字,提高实际的动手能力。
再者,它是成长进步的敲门砖。写作能力是机关干部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综合素质得以充分展示和发挥作用的工具和桥梁。现在能写材料的属于稀缺人才,上下缺、军地缺。不少单位和部门都有一个现象,只要大项工作交织在一起,最犯愁的就是能写材料的人不好找。分析一些机关干部的成长历程,那些既精通业务、又有较强文字能力的同志,往往潜力更大、机会更多,发展的路子更宽一些,走得会更远一些。因为,一个人工作积累的厚度决定了其成长进步的高度。只有不断提高写作水平,不断增强能力素质,才会抓住机遇、更好成长。
二、梅花香自苦寒来――甘于吃苦
曾经一位老领导这样说,优秀的机关干部都是“吃苦吃亏‘吃’出来的,加班加点‘加’出来的,挑重担子‘压’出来的,急难任务‘逼’出来的”。
一要不怕难,迎难而上。写作虽不像搞专业技术那样高深,但想成为高手,做到得心应手,无论知识积累还是实践经验,都要有较高的水准。许多写作高手,开始写作时也没有丰富的经验,先是写些“豆腐块”,逐步接触大材料,渐渐在写作中挑大梁、成主力,甚至走上领导岗位。可见,世上无难事,有志事竞成。
二要不怕苦,以苦为乐。写作确实是与艰苦相随、与寂寞相伴的,任何耐不住寂寞、吃不下大苦的人,在写作上很难有大的作为。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其著作《人间词话》里谈治学经验时说,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必经过3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可见,任何一种本领的获得都要经历艰苦的磨练,写文章也不例外。因此,机关干部要努力做到不怕吃苦、以苦为乐,用辛勤的汗水去浇灌成功的花朵。
三要不怕亏,以亏为荣。机关干部平常写作,较多的是内部材料,它不同于新闻稿件、文艺作品,可以署名发表、可以“名利双收”,内部材料基本上是“为他人作嫁衣”,经常需要加班加点,放弃休息时间,有时既无名又没利甚至还要受委屈、挨批评。面对这些情况,要想做到不为吃亏而苦恼、不被诱惑而干扰,就必须摆正得与失、苦与乐、奉献与索取的关系,始终以默默无闻的心态去当无名英雄,在吃亏受累中提高素质、增强能力、获得收获。
三、实践方能出真知――勤于练笔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提高写作能力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多动笔、勤练手,才能写出好材料、多出精品。
一要自我加压。有句话说得好,正是孤灯青案前撰写材料的压力,造就了人人钦佩的“笔杆子”。有压力才会有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水平是逼出来、压出来的,只有在足够的压力下,人才会发挥出最大的潜能。机关干部写材料,是任务也是职责,有严格的质量和时限要求,在不少情况下其他人爱莫能助,需要逼着自己静下心、拿起笔,在不断加压中完成。
二要从小写起。古今中外,不少流传千古的名篇,篇幅都不长。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文章。高品位的“豆腐块”,往往是数千言甚至上万言的凝练,它不但是作者理论功底和严谨学风的体现,也是治学态度和个人修养的体现。因此,文字写作要遵循“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少到多、由粗到细”的规律,这是每个从事文字工作的同志都必须经历的过程。
三要勤写多练。写作写作,重在多写、贵在多练。常动笔、多动笔,无疑是提高写作能力不可替代的基本途经。动笔的本质作用是固化学习成果,动笔最重要的是多承担写作任务,真正做到份内的认真写、临时指派的积极写、别人求援的见缝插针写。实践证明,爱动笔的人善于在动笔中摸规律、找诀窍,每写一次进一步、多练一次上一层,写多了就熟能生巧,逐步成为写作强手。
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借鉴
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即规律性,任何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制作都有其特有的方法和技巧,当然写作也不例外。提高写作能力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善于借鉴。
一要对照范文模仿。人的很多知识和本领是靠模仿获得的,比如说话、走路、书法、绘画等等。写材料也是如此。材料内容不同,单位情况有异,但材料的框架、结构、层次、语言等,大致有一种固定模式。可以采取拿来主义,“照葫芦画瓢”,进行仿制临摹。要注意平常收集范文,尤其是本单位、本部门、本系统的好文章、好材料,如需用时结合实际、改头换面、加以创新,就是一篇佳作。
二要跟着高手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单位、每个部门都有相对来说的文字高手,要多向他们请教,多学习他们写的材料。要主动请缨,积极参与高手牵头的材料组,争取更多学习机会。既要学习具体的方法技巧,又要学习深层次的精髓思路。比如,怎样确定主题、怎样拟定标题、怎样谋篇布局、怎样提炼观点、怎样把握语言风格、怎样运用资料等等。
三要注重资料积累。有位历史学教授对学生说,如果你们能收集两万张卡片,你就可在历史学界成为权威。《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说过:“积累好比储存在头脑里的火石,现实生活一接触它,就会发出耀眼的火花。如果没有积累,就引不起任何反应”。好的材料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对已有资料经过梳理、组合加工出来的,是丰厚素材积累的结晶。
五、执着创造奇迹――勇于坚持
河蚌忍受了沙粒的磨砺,勇于坚持,终于孕育绝美的珍珠;顽铁忍受了烈火的赤炼,勇于坚持,终于炼就成锋利的宝剑。对写作而言,勇于坚持,就一定会品味到乐趣、收获到果实。
一要稳得住心神。无数事实表明,自古凡成大事者,无不是神安气定之士。写材料更是如此,它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静心凝气、聚精会神、专注专一。曹雪芹写《红楼梦》用了10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用了22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27年,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用了30年。这些数字就告诉我们,写好文章必须静下心去思考,甚至达到一种痴迷的状态,在安心、静心中方能出精品、成大作。
二要经得起否定。哲学上有个“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它是事物完善和发展自己的一个有规律的过程。写作实际上也蕴含着“否定之否定”规律。好材料一般都要经过初稿―否定―修改―再否定―再修改的过程,反复几次,最终成稿。所以有人说,材料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这就要求写材料的同志必须用更大的决心、花更多的心思、下更苦的功夫,在不断否定、反复修改中写出好文章、成就好作品。
三要习惯于总结。毛泽东同志曾经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这句话道破了他一生的成功秘诀。实际上,人的能力差别就在于是否善于总结。经验因总结而升华,能力因总结而提高。对写作而言,不断总结反思,是材料写作中更高层次的实践活动。作为机关干部,应通过这样不断总结、不断反思,才能在写作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和提高,为自己坚持写作、写好文章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