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末,北县召开全县经济形势分析会,会上发改局、工信局、统计局主要领导依次表态发言,分析形势,存在问题,下步打算。会场弥漫着沉重的气息,浓得让人喘不过气。上周,偶遇统计局局长。他说,昨晚县领导开会到十点多,一个一个项目研究,目的只有一个——要数据。
数据三部门的工作职能和定位发展和改革是国之大事,从定位上讲发改委(局)绝对是政府核心部门。但随着政府层级下降,发改部门的重要性也随着减弱。国家和省级发改委的规划、投资、产业、经贸等司(处)负责的都是核心业务,而到了县级层面,发改只剩下立项、审批、固定资产投资等业务。工业和信息化也是重要工作,虽然定位不如发改,但也排得上一类部门。
科技、企业、原材料、装备,这些词一听就知道有多厉害。但同样的道理,对于县工信局来说,他面临着服务企业没有政策,深挖数据没人配合的尴尬境地。
统计局简单多了,承担组织领导和协调全地区统计工作,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及时的责任。不管是发改局负责的固定资产投资,还是工信局负责的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最终都要汇到统计局。在县级层面,三部门对内没有卡脖子的能力,对外没有审批的权力,工作主要是围绕自己负责的数据,综合协调,统计上报。新时代数据协调部门的压力
农夫山泉有句广告词: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旧时代的发改、工信和统计。三部门不生产数据,他们是数据的搬运工。但是,时代变了。我国体制内实行的是以激励为主的政绩型干部体制。政绩这个概念非常宏观,但也非常具体。宏观是因为政绩包含了幸福指数、收入水平、医疗教育等方方面面,是如何让群众过上幸福生活这件宏观大事。具体是因为政绩可以直观展现给上位领导,比如迅速拉高了税收收入,比如市容市貌焕然一新,比如新上几个亿元大项目等。这些政绩成果中,最容易实现的就是市容市貌和数据上升。所以体制内干部会发现,很多新领导上任后会大力抓卫生整治和城镇建设,会白天下企业晚上调度会,不断拉高关键数据水平。
在这样的背景下,三部门就肩负了统筹指导各部门、各乡镇提高数据的重任。发改局会定期调度部门和乡镇,要求加快项目进度,及时开具发票,以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入库;会要求各乡镇把500万以下项目重新包装或者整合打包,争取实现立项入统。工信局会深入企业摸底调查,要求主营业务收入超1000万的企业「想想办法」,达到2000万升规入统;而一旦企业升规后,工信局又会进一步压榨数据,要求实现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最惨的是统计局,一方面要严格执行统计工作相关规定,严防数据造假;另一方面又迫于压力,不断引导乡镇修正数据。
总之,三部门要做的不仅仅是坐在办公室统计数据。而是要想办法,帮助政府把数据做上来。既要数据增量,又防数据造假数据为什么重要?因为数据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国民经济情况(GDP),项目建设情况(固投),群众消费意愿(社零额)等。上级部门为了真正了解国民情况,确保决策科学合理,就要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我能切实的感受到省级以上对于数据真实性严格要求。贾镇有过几次立项审批没通过的情况,我也经历过第五次经济普查对样本户的反复核对。2023年,国家统计局印发了《领导干部干预统计工作记录报告制度》。同年,党中央修订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将「统计造假」纳入违反党的工作纪律有关条款。一方面,数据必须保证真实,如此才能客观反映我国经济发展情况;另一方面,在「政绩决定仕途」的理念下,各级政府的党政领导又会不问过程只问结果的要数据指标。在英国政治喜剧《是,大臣》中,常务次长汉弗莱把一次民调中的反对意见通过二次调查变成了赞成意见。对于英国政府来说,统计数据不需要造假,只需要想想办法就可以了。领导逼迫三部门必须按照X%的增长率完成某项指标,三部门会把责任和压力传导到乡镇。他们会一边跟你反复强调各项数据要实事求是,不要造假;同时又会通过通报、约谈等形式向下施压,让乡镇确保应统尽统。所以,三部门一票否决了吗?
如果是当主要领导,发改工信可以考虑,虽然工作无聊且高压,但相对重要的位置更有利于下一步交流使用。如果是部门副职,发改优先级最高,工作压力相对较低,且多少有一些项目审批的权限。如果是普通科员,建议选择顺序发改局>统计局>工信局。一是发改干部多,平均压力小;二是统计业务单一,加班不多;三是工信历史遗留问题多,没权没钱全是事。平心而论,三部门绝对不是政府部门的吊车尾,毕竟还有更惨的应急局、市场局、信访局;也肯定不是政府权力的顶峰,前面还有政府办、财政局两座高峰。
但千万不要以为三部门是混日子的清闲部门。否则,后悔药都没地方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