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生存指南 | 体制内,为什么出身底层的人更不受欢迎?

体制内生存指南1年前 (2023)发布 tangspark
2,162 次浏览 0

我先跑个题,说下为什么我们应该放下一些偏见。

第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是,一个人具备的优势是有滚雪球效应的。良好出身所带来的优势,能帮你在第一轮竞争中获胜。而第一轮竞争胜出后获得的奖励,连带你的出身红利,能帮你在第二轮竞争中愈发轻松地胜出,积累更多的优势,依次类推。

这种优势的滚雪球效应,最显著体现的方面,就是财富的积累。这不仅仅是因为富人可以钱生钱、越来越富,穷人只能借高利贷、越借越穷,也因为现代社会大规模生产和行业垄断导致的资本集中,加速了财富的马太效应。

而一个出身底层的人,面临的是劣势的滚雪球:仅仅是贫困,就可以导致营养不良和父母无暇照顾。而这两点又能滚雪球成为心理和身体健康问题,心态和认知问题,学历、社交、求职问题等等。

第二点显而易见原因是,任何人都根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用约翰·罗尔斯的话说,财富的继承“从道德观点来看”完全是“任意的”(morally arbitrary)。因此很多学者认为出身带来的优势并不具备道德上的正当性。

按照这个思路,不仅是出身于富裕或知识分子家庭,甚至是天生漂亮、天生健康、天生聪明,都不是一个人“应得”的。没有谁“应得”源于出生之偶然性的利益。也不该为天生的、无法改变的东西受到谴责或过度追捧。

第三点应该放下偏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已经从这个系统中受益,所以有道德义务帮助被系统性压迫的人。

出身良好的人,不仅在出生时就沾了一次便宜,并且在利于中产和富裕阶层的社会规则下,更容易“融入主流”,获得帮助他们成功的技能、社会网络和生活习惯。

这个社会倡导的美德:彬彬有礼、谦让大度、乐于助人,不仅无法帮助底层人改善生活,甚至可能阻碍他们获得成功。我们欣赏的一些特质,比如体面的外表,优雅的举止,良好的品味,在他们的工作环境中难以保持,还会耗费大量精力。如果他们费力遵守这些规则,会使生活更艰难;如果不遵守,会被社会排挤,甚至惩罚。对于底层,“中产阶级的道德”不是漂亮的外衣,而是沉重的枷锁。褪去这不合身的外衣会让任何有自尊心的人羞耻(就像那个嫌自己脏不敢在公交车坐下的农民工),枷锁也是他们自我谴责的、自我厌弃时的心理负担。

很多出身良好的人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或者谦逊些的,会归因于自己的幸运。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不单单是成长过程中一连串的好运,而是整个社会规则都是为中产及以上的人设计打造的,这个系统一直在帮助自己成功,而正是这同一个系统,在阻碍另一群人平等地获得发展机会。

回到原问题,为什么有些人不喜欢出身底层的人?我认为大致有三种心态:

第一种心态是理性上的,纯粹自私的角度。既得利益者不愿分一杯羹给出身底层的人,自然会在制度、文化、舆论上设置种种障碍,让他们在失去机会、失去权利的同时,也失去尊严,失去他人的喜欢。社会的价值观,从来都是强势方塑造的。

第二种心态是感性上的,由于阶级的隔阂,对底层生活方式的陌生导致的不理解和厌恶。这种心态比较类似于林黛玉或者妙玉看刘姥姥的视角。人们总是向往和模仿高于自己社会阶层的人的生活方式,而对底层缺乏兴趣。正如电视剧总是不成比例地展示更优越的生活场景。而边缘群体在主流媒体中要么缺席,要么被非真实地呈现。从小养尊处优的人理解不了底层人为什么行为举止“不优雅”,还吃相丑陋地把金钱置于自尊之上,认为他们缺乏教养、道德堕落或天生粗鄙。

第三种心态比较微妙,一些刚刚摆脱底层出身的人,很可能对底层的特征更激烈地反感。做几个不恰当的类比:一些海外华人,对英语有口音的同胞满满的嫌弃,反而外国人对口音更包容。我们也听过“恐同即深柜”的说法,见过去势焦虑严重的人对“娘炮”更愤怒。出身底层但实现阶层跃迁的人,更清楚地意识到他们必须攀附主流群体才能获得资源以及被接纳,所以会在出身问题上表现出自我厌恶和自我脱离。

写这么多不是为了谴责任何怀有偏见的人。因为结构性不公的一个特点就是责任难以界定,它被高度分散在了每个受益者身上。但我们依然可以反思自己是否助长了一套阻碍一部分人平等发展的社会实践。尤其是当你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时,即使一时难以克服自己内心的“不喜欢”,也请谨慎说出口。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普人特福的博客cnzz&51la for wordpress,cnzz for wordpress,51la for wordpress